【场景一:旗帜广场、四平战役纪念馆】
四平——一块曾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一座战火中涅槃重生的英雄之城。今天的党史课堂,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
1946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先后在四平进行了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四平收复战四次浴血鏖战,即闻名中外的“四战四平”。数十万战士怀着信仰,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战场,最终,东北民主联军以总计伤亡四万余人的代价歼击国民党军六万八千余人,牢牢掌控了四平。(摘自新华社报道)
【场景二:烈士陵园、马仁兴纪念馆】
在四平烈士陵园安葬着一位我军牺牲在四平的最高级别将领——马仁兴,他为四平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仁兴,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16岁踏上追寻爱国理想的军旅生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平战役中,马仁兴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独立1师师长,先后参加了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马仁兴率领部队向道东挺进,在天桥下遭到了国民党军猛烈的炮火伏击,伤亡惨重,被迫撤出战斗,马仁兴焦急万分。部队撤下之前,在距前线不到两公里的师指挥所里,马仁兴勉强吃了几口煎饼,走出洞外。这时,一颗流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左胸,马仁兴当场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3岁。
“外侮内患扰神州,何时旭光照人间?”在马仁兴纪念馆中,他日记本上红色的字迹仍清晰可见。(摘自国家文物局网站)战争烽烟已远,英雄精神永存,如今的四平市,有仁兴小学、仁兴路、仁兴商厦、仁兴广场等许多带有“仁兴”二字的地点,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这位革命先烈。
【场景三:塔子山战斗遗址】
这里是塔子山战斗遗址。在四平保卫战中,国共两军曾在此激烈争夺。当时,坚守塔子山的是东北民主联军3师7旅19团,它的前身是北伐战争时期号称“铁军”的叶挺独立团。
1946年5月18日,四平保卫战的最后一天,国民党王牌之师新6军从本溪一路奔袭,接连突破我军防线,直到塔子山脚下,10多架飞机对塔子山形成东西南三面围攻之势,仅仅几分钟内,这个不足八十平米的小山头就落弹上百发,塔子山上岩石坚硬、乱石重重,根本无法深埋掩体。然而,我军战士无一人后退,弹药打完之后,用石头砸、用刺刀刺、用牙咬...用顽强的意志击退敌人的数十次冲锋,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幸福与安宁。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四战四平以血与火的生死局面,锤炼了东北人民解放军正规化作战能力,为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及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铭记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让英烈的精神如不朽的史诗,在我们心中激荡、回响。